七月,建业吴王宫内。
天使郗虑念完诏书后,吴国群臣和扬州官员们立刻爆发了激烈的争论。
以桓阶、陈震为首的潜邸之臣,都主张吴王应该接下天子诏书,改封楚王。
不过,明眼人都能发现,桓阶、陈震二人皆出身荆州豪族……这也成了二人遭受抨击的一大要点。
当然,主张接旨的人不止桓阶和陈震。
丹阳太守孙邵、刘基的女婿王肃、江东陆氏的陆绩等人,都认为刘基应该接下诏书。
而且他们的理由都一样,那就是刘基身为汉臣,绝对不可以抗旨!
有赞同接旨的,自然就有希望刘基不要接旨的,而且这一派的人更多。
廷尉虞翻、前将军吕岱、镇南将军张英、治中严畯、簿曹徐奕、顾徽、陆儁、张允、谢承等官员全都反对接旨。
这一派的理由也很充分,那就是转封楚王会动摇国家根基,会造成扬州、乃至徐州的动荡!
双方言辞激烈,各自的主张都十分有道理。
首先刘基确实不能违抗圣旨,即便刘基已经成为了天下最大的诸侯也不行。
那样就会被曹操打为反贼,除非刘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,下定决心北伐,和朝廷翻脸!
否则就不能操之过急,因为被定性为反贼的影响是很大的。
刘基目前还不敢保证,到时候各州的百姓、官员、士族们会不会跟自己一条心……
北伐……
这种大事绝对不能急!
但是刘基就要依着曹操的愿望,迁都襄阳吗?
刘基肯定是不愿意的。
但是天子已经第四次下诏,刘基如果不想被定性为反贼,恐怕只能随了曹操的心愿……
啧!
真叫人左右为难啊!
究竟是哪个奸诈之人给曹操支了这么一条毒计?!
刘基难以决断,心情郁闷。
下面一众文武也吵得不可开交,让刘基更加烦躁。
“够了——!都别吵了!”
哗————!
刘基一声虎喝,吓了众人一跳。
大殿之中瞬间安静下来,官员们全都站起身拱手而立,以示敬服。
原本仰头望天,摆出事不关己姿态的天使郗虑,也扭头看向刘基。
刘基沉默了一会儿,忽然说道:
“伯绪、仲翔,你们俩到内殿来。”
桓阶、虞翻二人出列,跟着刘基一起进入内殿。
内殿中,刘基又以改封一事询问二人。二人还是各持己见,虞翻建议不接旨,桓阶建议接旨。
刘基听后摇了摇头,他单独叫二人到内殿,就是希望他们能统一意见,帮自己做个决断。
但显然两人都学起了“不粘锅”,不敢在这等大事上替刘基拿主意。
无奈,刘基只能让二人先出去,再把刘晔叫进来。
没多久,刘晔小步走入内殿,来到刘基面前。
“大王!”
说着,刘晔正要跪下,然而刘基却起身一把扶住他说:
“诶~子扬,你我都是宗亲,又相识于年少,私下就不要在意这些礼数了!”
刘晔听了刘基的话,眉头微挑,吴王这是话里有话啊!
刘晔呵呵一笑,还是坚持道:“大王与晔乃君臣也,晔安敢悖逆?请让晔下拜!”
说罢,刘晔强行跪在地上,向刘基行礼。
刘基将刘晔扶起:“既然是君臣,确实应该遵循君臣之道。多谢子扬提醒!”
“臣不敢!国家大事,皆由君断,臣不敢妄言!”刘晔小心翼翼地说道。
刘基轻笑一声,心中有了决断。
刚刚的一小段对话,蕴含的信息量很多。
首先,刘基说“你我都是宗亲”,这暗示刘基依旧想以宗亲的身份自居。
然后,刘基又让刘晔在私下不要拘泥于礼数,这意味着刘基不想接旨的心思。
若单纯看刘基说的话,刘基的内心是纠结的。
但刘基这话是对刘晔说的,这又无疑外加了另一重暗示,那就是说明刘基仍然重视君臣之道。
而刘晔在短短的几秒内,将这三层暗示都察觉到了。
所以刘晔才会执意向刘基下拜,恪守君臣之道。
这就是变相地劝刘基接旨,或者说,告诉刘基:
大王,你的本心认为应该接旨!
因此,当刘基下定决心后,刘晔才会说“国家大事,皆由君断,臣不敢妄言”。
因为这个决定确实不是刘晔做的,刘晔也不敢做这个决定。正如各持己见的桓阶、虞翻一样。
其实自从曹操派人传旨转封刘基后,刘基也时常和亲近臣子探讨这个问题。
步骘和法正都曾就此事向刘基进过言……
今日二人都没有参与争论,于是刘基又把步骘和法正叫进来,最后问一问他们的看法,也坚定自己的信念。
步骘和法正进屋后,刘基让步骘再把之前的进言讲一遍
于是步骘说道:
“禀大王,而今江水左右,钱粮殷实,百姓安乐,人心思定。大王若是划江而治,臣可以担保我大吴能享百年国祚!
“大王若要举兵北伐,清君侧,复炎汉,以我大吴之国力,赌一赌天命之归宿,亦不是不可。只是北方尚有袁、曹二强,大军北上,必促成二强勾结。到时,纵以我南州之富庶,怕也只能和北方二伯斗个两败俱伤。
“因此,依臣之见,大王不如坐观时局,蓄养民力。若大王能再养国十年,则中原可定!”
刘基听完步骘的叙述,不禁连连点头:“国相不愧为国之柱石!孝直,你有何看法?”
法正拱手笑曰:“大王,有步相珠玉在前,臣的那点伎俩实在搬不上台面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三国:从单骑下扬州开始请大家收藏:(www.huaidanxs.com)三国:从单骑下扬州开始坏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